智能化,河南企業的機遇與挑戰
來源:科技日報 (2018-10-9 19:25:19)
10月8日,河南省工信委宣布,今年以來河南已有14個項目入選國家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國家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名單。
在工信部最新公布的2018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名單中,河南省麥斯克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的大規模集成電路硅基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豫北轉向系統(新鄉)有限公司的汽車轉向系統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和焦作科瑞森重裝股份有限公司的散料輸送裝備智能制造試點示范3個項目入選。此前,工信部還進行了2018年智能制造綜合標準化與新模式應用項目征集評審,河南省的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先進軌道交通盾構機智能工廠等11個項目入選。
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進步中的隱憂
當前,智能化已經成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智能化已經成為繼機械化、電氣化與自動化之后最為重要的技術特征,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主要趨向。
在9月17-19日上海舉行的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和8月下旬重慶舉行的2018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一系列的前沿技術精彩紛呈。
但是,在這兩場產業升級的盛宴中,都鮮見河南企業的身影。尤其是以位于鄭州的信息工程大學為主聯合發布的全球首款商品級超寬帶可見光通信專用芯片組,標志著我國可見光通信產業跨越了大規模產業化和開拓高端市場進程中最難邁過的技術門檻。但非常遺憾的是,該芯片組的研發制造合作方,并不是河南企業,而是來自廣東省東莞市、天津市和重慶市的科研院所和高新技術企業。
這不禁讓人思考:河南的企業,是否認識并把握到了智能化產業發展的脈絡?面對前沿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河南企業能否在產業化過程中凸顯自己的存在,成為更直接的受益者?
重慶智博會上發布的2018年度《中國大數據發展指數報告》和《中國智能化發展指數報告》指出:全國各省市大數據發展水平存在明顯的差異性,中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后,在全國大數據產業發展總指數中的占比為18%。其中,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河南的大數據和智能化發展指數均處于中流,大致分布于10-15位的區域。
面對各省份在智能化浪潮中的激烈競爭,河南能否突顯優勢,彌補短板,盡早脫穎而出,挺立潮頭?
智能化浪潮如何對接河南優勢
其實,在大數據智能化領域,河南的建設步伐一直在不斷加快。特別是在龍頭企業引進方面,河南省大數據乃至信息產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去年,鄭州市引進新華三集團,專注于大數據平臺和數據服務,成立短短一年多時間營業收入就已經超過2億元,貢獻了3700多萬元的稅收。浪潮集團在河南成立了云海信息全資子公司,并依托該公司成立了高效能服務器和存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鄭州中心,專門從事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方面核心技術裝備和軟件系統的研發,目前已累計申請專利5300多項,成為全國同行業內的翹楚。
在應用領域,河南的裝備制造、生物育種等優勢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也對超算中心有著迫切的應用需求,僅在精準醫療、智慧城市、大氣污染防治等領域就有近200P需求,積極爭取建設國家超算中心已納入河南省重要工作日程。
有基礎,有需求,河南省智能化產業急需的是與該省優勢產業加速融合,尤其是與先進制造業的融合。因為,在區域競爭中,以先進制造業為代表的中高端產業的發展程度,往往決定了一個省份、一個地區的未來上升空間。
河南有較強的裝備制造業基礎,但要推動制造業向中高端產業升級,就有必要在大數據智能化領域投入更大的關注,借助前沿技術革命的推動,促使更多的裝備制造企業“脫胎換骨”,培育更多的先進制造企業“茁壯成長”。
今年以來,河南省積極以智能制造為引領,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省政府出臺了河南省智能制造和工業互聯網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除積極爭取國家試點示范外,省級層面還開展了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已收集智能車間申報材料175家、智能工廠57家,將于近期組織評審。各省轄市、省直管縣(市)參照國家和省級智能制造關鍵要素條件,開展市級智能制造示范,共遴選確定市級(含省直管縣)智能制造示范企業324家。
河南有基礎有機遇更需努力向前
區域競爭的焦點往往集中在省會城市。在這方面,合肥為中西部省會城市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雖然在地理位置、人口、經濟體量等方面并不優越,但是由于對先進制造業高度重視,讓合肥成為過去十幾年全國GDP排名提升最快的城市,由2010年的全國第38名猛升至2017年的全國第25名。
鄭州,經過國家自創區、自貿區、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等國家戰略的層層加持,同樣有理由在這條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績?!耙粠б宦贰苯煌ㄎ锪?、電子商務、裝備制造業……都可插上大數據的翅膀、升級智能化的引擎。
在中國大數據和智能化發展指數報告中,一些閃光點令人鼓舞:“河南、北京在大數據人才培養方面有較為明顯的優勢?!薄笆軚|部縱深發展帶動,中部的河南、湖北、湖南依托區位優勢和自身智能化發展基礎,正逐步成為全國智能化發展的新生中堅力量?!?/span>
不久前公布的《大數據人才報告》顯示,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人員薪資平均固定年薪達38萬,高出互聯網普通技術人員134%,目前全國的大數據人才僅46萬,未來3-5年內大數據人才的缺口將高達150萬。
河南的人才資源,可否真正轉化為大數據人才方面的優勢?轉化為該省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助推器,轉化為成千上萬中小企業加速發展的新動力?根據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發布的數據,目前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已超過千家,位居世界第二。河南企業的發展,可否進一步加快與大數據智能化的融合?可否盡快增加河南的人工智能企業數量,早日培育出本省的智能化企業著名品牌?
這一連串的問題和期望,需要河南在實踐中作出解答!
責任編輯:滕繼濮
【收藏此頁】【大 中 小】【打印】【關閉】